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Arnold Schoenberg: Verkl?rte Nacht

Arnold Schoenberg: Verkl?rte Nacht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Arnold Schoenberg: Verkl?rte Nacht

又名: 勋伯格《升华之夜》《四首特兰斯瓦尼亚舞曲》/《嬉游曲》

表演者: Thomas Zehetmair/Camerata Bern

专辑类型: Import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2001-05-15

唱片数: 1

出版者: Ecm Import

条形码: 0028946577820

专辑简介


Verkl?rte Nacht
  早期的勋伯格深受瓦格纳、布拉姆斯、沃尔夫等人的影响,这部《升华之夜》就是一个佐证,它让我不禁惊叹起这位十二音作曲家勾勒旋律和营造浪漫的非凡才能。半音体系的使用给音乐带上了浓厚的艳情色彩和性的意味,犹如置身仙境,目睹着一场凄凄惨惨的爱情剧的上演。
  《升华之夜》是单乐章作品,可以再按照表情标记再分成5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音乐的高潮应该在第四段,这段用的笔墨最多,也就是“男人”的场景,这是升华的时刻,男人怀着博大而高贵的爱,接受了一个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此时音乐中流动着的一股温暖之意。原来的《升华之夜》是一个弦乐六重奏(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几十年以后正式改编成弦乐队版。虽然没有听过六重奏的版本,但是我觉得,改编以后的庞大乐队所发挥出来的整体音乐表现能力肯定要强于最初的弦乐六重奏,而且摆在我们面前的又是这样一个崇高的升华的爱的主题。
  五节诗歌勾勒出五部分对比鲜明的内容:两人的林中情景(第1、3、5段);一个爱着眼前的男人却怀着别人孩子而自我谴责的女人的表白(第2段);男人抚慰女人并且接受了孩子的表白(第4段)。德默尔的诗带有自传色彩,文中的情节正影射了他和伊达·奥尔巴赫(Ida Auerbach)的关系。当他碰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她已经结婚怀上了另一个男人,康祖尔·奥尔巴赫(Consul Auerbach)的孩子。
  《升华之夜》代表了19世纪晚期两种音乐发展趋势的接合点:单乐章奏鸣曲的趋向(以弗朗兹·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为历史典范)和单乐章交响诗。勋伯格的改编总的来说遵从了原诗的意境。叙述性的部分(森林场景)和中间情节(直接的对话)像是回旋曲式前后照应。第一部分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展现了一出月光照耀、清晰明朗的夜色,这在第二部分中,经过女人向男人承认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第一主题由d小调与前段连接)后,发展成为 “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1950年为《升华之夜》表演按语)。现在,第一部分以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第二主题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描述女人的不幸和孤独。c小调的第三主题表现女人被迫的忠诚。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甚至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一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在结尾处有一个明显的休止。然后是一个对照性的带有描影法音色的过渡,作为通向第三部分的桥梁。接着又采用了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使人想起布拉姆斯)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造成鲜明对比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根据勋伯格自己的说法,这一段“反映了一个男人具有了和大自然的壮丽和光辉一般和谐的爱,他就能够不顾这一悲惨的境遇。”第五部分是总结性的结尾,在将开场主题转为大调(对应第四部分的主旋律)的同时又汲取了第三部分主题中的元素。
  1939年末,美国出版商,埃德温·F·卡尔姆斯(Edwin F.Kalmus)向勋伯格表达了希望出版新版《升华之夜》的意向,而且这得是一个有所改进的(力度和弓法的变化,等等)为弦乐队改编的版本,勋伯格同意了。其实早些时候的1917年勋伯格已经为环球版(Universal Edition)写好了一个弦乐队版本(添加了一个低音提琴声部)(目前所知的第一次以这一形式演出这部作品是在1918年3月14日的莱比锡音乐厅 [Leipzig Gewandhaus]);但是许多次的演出经历也致使勋伯格决定修改这个版本。当卡尔姆斯方面的计划未能实现的时候,勋伯格把目标转向了纽约的联合音乐出版商(Associated Music Publishers)。弦乐队改编中的调整和修改主要是针对力度和清晰度,还有速度标记。在1942年12月22日的一封信中,勋伯格描述了对1917 年版本所做的改进:“新版本……一方面将改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平衡,它将恢复由六件等同的乐器所组成的六重奏的原始版本的平衡感。”
  BARTOK: Divertimento for Strings
  巴托克的这首《弦乐嬉游曲》作于1939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巴托克离开祖国,心情十分阴郁。但1939年夏,巴塞尔室内乐团指挥保罗·扎赫尔夫妇把瑞士弗里堡附近格鲁耶尔山区自己的萨南别墅借给巴托克一家,使巴托克得以进入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他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上说,“不知怎样,我感到自己像一个古时的音乐家被米西奈斯召去作客”,“整整两个星期我没有读到报纸,这一段时间不看报毫无关系,其间没发生任何事情。昨天有一张落到我手中,我看到的好像是一份两星期前的报纸。”这部作品是受扎赫尔委托,用15天时间完成的,由扎赫尔的巴塞尔室内乐团于1940年6月11日首演。巴托克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简短说明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近似ABA曲式,第三乐章像回旋曲。”这3个乐章是:1.不过分的快板,主要主题是像民歌那样的旋律,巴托克把弦乐合奏分出一个小组与弦乐全奏相对照,像后期巴洛克的大协奏曲。在中间部分,采用了复杂的对位。2.十分慢,这个乐章充满神秘气息,神秘中的忧郁与叹息。对比性的中段一开始就是小提琴和中提琴齐奏近乎痛苦的叫喊声,随后是类似于巴托克自己的《第六弦乐四重奏》的感觉中段后转为哀歌式的持续低音。3.特别快,由第一小提琴担任独奏,与其它独奏弦乐器进行对比,以非常活跃的方式回顾第一乐章。其中运用了赋格式的进行,还夹杂吉普赛式的装饰音和一个华彩段,好似一个不调和的多种因素的杂烩,但实际上它们形成了辉煌的终曲。
  Thomas Zehetmair, violin & director
  Camerata Bern

曲目


III. Allegro as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