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Arvo P?rt: Beatus

Arvo P?rt: Beatus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Arvo P?rt: Beatus

又名: 《降福》/阿沃·帕特圣乐合唱作品集

表演者: Tonu Kaljuste/Estonian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ir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1997-11-11

唱片数: 1

出版者: Virgin Classics

条形码: 0724354527623

专辑简介


生于1935年的阿沃?帕特是爱沙尼亚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作曲家。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在历经八个世纪的被占领历史后,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帕特就生于这个短暂的独立期间,国家旋即被苏联吞并,之后是近四年的德国占领期,以及长达四十五年的苏维埃加盟国时期——帕特在这个时期内成长与成熟。帕特按照义务征兵制,曾入伍当一名鼓手。退伍之后(1957年)在爱沙尼亚电台干录音工程师,长达十年。加盟共和国时期,艺术的独立性被置于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之下。幸亏年轻一代作曲家有前辈艾勒(Heino Eller,1887-1970)指导,帕特1958年入塔林音乐学院师从艾勒(同时期他并未放弃电台录音工程师一职)。后来帕特满怀感激地谈到恩师:“他给我指出一条道路,但那是一条极为宽广的道路,从不强迫我们按他的路子创作,一位极具人性、充满活力的导师。”
  帕特学业及毕业后写的第一批作品都是调性音乐,六十年代开始采用序列技法。为儿童合唱团和大型乐队而作的康塔塔《我们的花园》曾获国家奖。但他越来越倾向于序列主义,被官方视为危险人物,西方腐朽文化的盲从者。1968年创作的《信经》更由于是宗教体裁而遭禁。《第二交响曲》(1966年)使用大量非乐音和拼贴,震惊乐坛。
  六十年代晚期,帕特陷入创作危机,觉得无法在先锋技法中寻找到自己的声音。数年内,他几乎中止了创作,转而潜心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和中世纪作曲家,如若斯坎、马肖和奥克冈。这个创作枯竭期内的《第三交响曲》是一个过渡性的作品。1976年他写出《致阿丽娜》(Für Alina)标志着作曲家创作新时期的开始,音乐风格焕然一新,从中古元素以及大三和弦中汲取到更新力量,他自己称之为“Tintinnabuli”(钟鸣作曲法),即回到最简单基本的三音和弦,调性和声的基石,但抽去了调性体系的功能,使之失去方向感,类似中古音乐那样的平行级进。作曲家这样描绘“Tintinnabuli”:“我使用尽可能少的元素,只有一到两个声部,将音乐建构在最原始质朴的素材上——三和弦,一种特殊的调性音乐。和弦的三音就像铃声叮当,所以我称之为钟鸣作曲法。”《致阿丽娜》是第一部采用该作曲法的作品,此后钟鸣作曲法成为作曲家每部作品的起点,往往有一个特定的三音和弦位于作品中心,就像一个信念或是钟声,回荡在整个作品中。从这点而言,作曲家之后的所有作品带带有宗教性质。事实表明,钟鸣作曲法虽然朴素,但拓展空间很大,帕特以此写出了个性迥异的丰富作品。有论者把帕特归于简约派,甚至称其为“宗教简约派”(holy minimalism),但作曲家自己并不认同这点。他不像简约派那样采用大量重复段落,营造静止、循环的感觉,其结构往往是变奏体,缓慢渐进,气息悠长。
  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官方对其封杀得越来越紧,帕特几乎找不到愿意接纳他作品的演出机构和音乐家,作曲家说:“几乎是一夜之间,我失去了所有东方阵营的演奏家。”这其实是官方唯恐帕特的宗教音乐“流毒”太深,于是干脆逼迫帕特出走西方。帕特只能携全家移居西方。在美国,帕特被看作一个圣徒式的人物,崇拜者众。这是帕特不愿接受的,他说:“我只是一个作曲家。”(Novich整理)

曲目


7. O Immanuel
关键词:Arvo P ? rt Be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