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ドビュッシー:名管弦楽曲集

ドビュッシー:名管弦楽曲集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ドビュッシー:名管弦楽曲集

表演者: ミュンシュ(シャルル),ボストン交響楽団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06

唱片数: 1CD

出版者: BMG

条形码: 4988017645826

专辑简介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启发而写的《牧神午后》。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作品分三个段落。
  开始,由一支长笛吹奏出一段牧歌风的音调,这个曲调在乐曲里反复出现。它在不断变化的伴奏陪衬下,给人一种飘浮不定的、梦幻般的意境。
  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它的曲调甜美、热情。描绘牧神和维纳斯女神在一起的情景;其它木管和弦乐接着奏出更加优美的曲调,表现牧神生活在甜蜜的爱情之中;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一个一个地消逝了。牧神又回到朦朦胧胧的睡意之中,他感到疲倦、孤独。
  最后,竖琴下行音引出圆号和弦,结束全曲。
  《夜曲》
  作于1897—1899年。这首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作于1874年)及斯因邦的诗《夜曲》(作于1876年)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其中共包括《云》、《节日》和《海妖》3段,均为3段体。《云》为以淡彩描绘而成的一种前奏曲。《节日》为谐谑曲风格,其热闹气氛是五度音程充满活力的伴奏音型引导下呈示的主题。当竖琴的上行滑奏有如烟火般灿烂辉煌时,天上有云彩在移动,最后是一支队伍的走近,主题回想后,队伍远去,倦怠随之而来。《海妖》以波状旋律的女声合唱为主要主题,合唱无歌词,只是一种发音,它表达的是女妖那种妖惑而又独具魅力,足以使船只沉没,水手置于死地的神秘力量。德彪西对这3曲的解说为:“《云》是天空中常有的情景,柔软,洁白如絮,消失于灰色的苦恼之间的云。它悠缓、宁静的移动姿态仿佛就在眼前。《节日》如耀眼炫目的强光突然涌现,以独具舞蹈气氛的旋律、节奏来表现。有插入乐句表示参加节日庆典而加入其中的游行(眩惑如梦般的幻影)。游行的基调以后仍连续不断地出现,这是节日庆典,由音乐和整体节奏呈现华丽灿烂而又尘土飞扬的热闹节庆场面。《海妖》里可以听到海的音乐,以及无限细致的节奏。在月光映照下,海面波光粼粼,远远可以听到海妖的神秘喧闹的歌声。”
  Debussy 交响组曲《春天》.
  圆舞曲 La Valse
  早在1907年,拉威尔就考虑写一首圆舞曲向约翰·施特劳斯表示敬意,1914年,他反复构思一首标题为“维也纳”的交响诗。1919年,一位很有影响的俄罗斯芭蕾剧院经理谢尔盖·加吉列夫表达了他希望第二年夏天在巴黎上演一部芭蕾舞作品的愿望。拉威尔对这个提议很兴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中。
  作品于12月底结束,直到1920年3月交响乐队才将它搬上舞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维也纳”这个名称已经不再合适,剧院经理认为副标题“交响诗”也不再准确。所以新的标题“圆舞曲——为管弦乐的舞蹈诗”油然而生。加吉列夫最后并没有制作《圆舞曲》的舞剧——拉威尔可能将一个偶尔的兴趣误解为一个委托。作品于1920年12月12日在音乐会上首演,直到1928年11月20日才当作芭蕾舞剧音乐在巴黎歌剧院演出。
  在此曲总谱上,拉威尔写有这样的文字:“在层层卷云之间,可以看到一群时隐时现跳圆舞曲的人们。云层渐渐散去,天气逐步晴朗,清晰可见大厅里有旋转的舞蹈的人群。场面越来越清晰,从吊灯上照下来的烛光灿烂,发出光辉,令人想起一座1855年的皇家宫殿。”
  《圆舞曲》La Valse 的结构分为两大乐段,每一段在朦胧的低声区含糊地翻腾开始,在朦胧中旋律和节奏逐渐地明朗,就像在战争的硝烟中冒出一些梦幻的、扭曲的圆舞曲的景象。前一半,运用了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把分散短小的华尔兹交织在一起,一个旋律紧跟着另一个旋律;后一半,把同样的主题在更加怪诞和不祥外表下灵活地再次运用。(作品的长度与施特劳斯的大多数圆舞曲相似)
  拉威尔用锐利的洞察、惊人的想象和有效的目标,模仿着圆舞曲风格的各个方面:诱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与织体、令人为之振奋的交叉的节奏和高雅的管弦乐配器。随着乐曲的进行,作曲家为我们展示出仿佛由哈哈镜夸张、扭曲的维也纳华尔兹,布满了不和谐音、支离破碎的和不稳定的华尔兹。从开始清晰可见的贵族化举止的圆舞曲,随着乐曲的发展显得越发的苍白、怪异和颓废。当乐曲进入尾声时,它变得喧嚣、暴力而疯狂,就像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疯狂的埃莱克特拉的胜利舞蹈。整首作品积累起来的紧张突然在最后令人毛骨悚然的喧嚣中爆发。
  《Bolero》是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一首经典管弦乐曲,拉威尔因此曲被称为“管弦乐的魔术师”。拉威尔被认为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继承者,是一位后印象主义者。《Bolero》不太像恢弘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甚至可以说是一首准摇滚音乐,自1928年诞生后,该曲迅速获得了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成为各种音乐会中备受欢迎的曲目,美国百老汇有台音乐剧还将此曲作为其主题音乐。法国著名舞蹈家莫里斯·贝嘉曾对《Bolero》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述:这首曲子非常著名,而且因为它的简洁而常奏常新。它的主旋律是东方色彩,而不是西班牙风格的行云流水。它象征着女性,柔软而热烈,非常独特。而节奏则充满男性色彩,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样的节奏,这大大增强了音乐的力量和强度,并在曲子的结尾处将旋律吞没。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Bolero》。《Bolero》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斯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
  《Bolero》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演出的《Bolero》,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Bolero》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Bolero》舞曲也从此被世人所熟悉.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Charles Munch

曲目


1. 牧神の午後への前奏曲
2. 夜想曲より 1.雲
3. 夜想曲より 2.祭り
4. 交響組曲「春」 1.Très modéré
5. 交響組曲「春」 2.Modéré
6. ラ?ヴァルス
7. ボレ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