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听山:郭文景民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听山:郭文景民乐作品专场音乐会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听山:郭文景民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表演者: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07

唱片数: 2

出版者: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条形码: 9787880723083

ISRC(中国): CNA640644200

专辑简介


“这是我首次和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合作发碟,这张碟也是我在国内的作品专辑的处女之作,虽然之前出过卡带,并且唱片公司给再版成CD。我们是在做小众的东西没错,作品的内容决定了受众的定位,我的CD不可能一下卖出七位数来,但我希望它能细水长流,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个时间段、每个年龄层都有听众收藏它。”——郭文景
  //精心举办一场音乐并出版现场录音是现阶段出版中国作品唱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也不错的方式,继05年罗忠镕作品音乐会后,欣喜地看到06年郭文景民乐作品音乐会也出版了唱片。只是出版的唱片都不符合国际规范,尤其郭文景这盘名为“精装”、“珍藏”,却把唱盘直接插在纸槽里而不是卡在塑料托上——那是国际公认的唱盘最佳摆放方式,手册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折损一个角。如此高水平而罕见的唱片推销得当完全可能在国际大唱片网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把优秀的中国作品推广到世界,而国内的唱片公司至今仍非常业余,推广中国作品的效果还不及雨果HUGO和NAXOS。
  滇西土风两首 Op.19(1993)
  I 阿佤山
  乐曲以强烈尖锐的打击乐器和弹拨乐指甲弹奏面板的特殊音响开始,渲染出原始气氛。在广板之后,转入沉重苍凉的慢板,古老沉郁的旋律在弦乐和大笛之间交替出现。其后是忧郁如歌的行板段落,乐曲在陈述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节奏的凝重质感,这一沉重的进行感在乐曲由极弱到极强的大鼓音响,在高潮中结束。
  II 基诺舞
  本乐章并非轻盈欢快的舞曲,而是质朴沉稳的小快板,显示出山民独特的气质。中间部分是较自由的山歌风乐段,木质乐器的敲打声表现了原始、神秘的民族魅力,由三支洞箫在三个不同的调性上演奏,之后又转入小快板,逐渐淡出。
  比如《滇西土风》,它实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云南西部民间风物的再现,像其中‘基诺舞’这个篇章,它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沉稳心境。——郭文景
  //佤族和基诺族都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分别分布于阿佤山和基诺山,都有信仰生灵,用动物祭祀并把原始乐器或器物作为灵物的习惯,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原生音乐。郭文景上世纪80年代去云南采风,为根据阿城的小说《棋王》改编的同名电影创作音乐,对基诺原著民的印象记忆犹新:他们从街上穿过,那么平静安逸与世无争,连声响都很小……不仅郭文景,刘湲也有一部交响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雨果HRP 7204-2)。《滇西土风两首》以前在雨果HRP 7239-2也出过,与谭盾的《西北第一组曲》等民乐作品在一起。
  戏——为三对铙钹而作 Op.23(1996)
  郭文景自己曾写道:“写这部作品,是因为我对二十世纪流行的‘一个人演奏N件打击乐器’这种形式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就写了这部‘一件打击乐器发出N种声音’的作品。”“因为有了我的这部作品,中国的铙钹终于结束了几千年来只有两三种演奏法的局面。此外,通过这部作品还可看出,我使铙钹成为了一件重要的、有表现力的乐器。”
  标题“戏”字,既有“戏剧、戏曲”的含义,也有“嬉戏玩耍”的意思。作品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打击音乐中融入大量炫技性表演的传统,将乐手们演奏时的肢体语言作为重要的表现因素进行构思,结构上以中国古代美术的“长卷”观念来组织全曲长达近25分钟的六个乐章——很遗憾唱盘中只收录的三个乐章。其中的妙处钱仁平这样分析:“《戏》在细节上最大的成功是基本上回避了既可以‘混时间’又可以从老祖宗那儿找到‘文化’托词的‘散板’,在不慌不忙的‘音色串联’中,在瞬息万变的‘音色对位’中,在漫不经心的‘重音错位’中,我们真的可以忘记时间……”
  炫——为六面锣而作 Op.40(2003)
  这首《炫》是《戏》的姊妹篇,都是郭文景“极限写作”观念的典型体现——力图穷尽某一物体音响的最大可能性。演奏时六面锣摆在一个桌子上,其中一面锣上叠放着一面小锣或者类似的金属敲击物,三位演奏者在桌子三面交叉敲击。标题“炫”有两个含义,一是“金锣之声,光彩炫目”,二是演奏者“炫耀技艺”之意。
  作曲是不能停歇的工作,下部极限写作的三重奏作品可能为三面鼓而作。”“也许极限写作将是我毕生探索的课题,也许某天我会想起为吉他写作,为更多乐器写作。在我看来它不仅是项艺术创作,也是种智力挑战呢,类似桥牌那样。能在创作道路上棋逢对手,是件开心的事。——郭文景
  //无论《戏》与《炫》,就像作者自己解释得那样,都是带有娱乐性质的“小把戏”,同时充满音乐的灵性,的确能给人以娱悦。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打击乐作品的共性,与管弦乐器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有较大的表演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希纳基斯的《反弹》、温德青的《功夫》等大多数作品都是如此,像特特扬的第三交响曲那样深刻、震撼的打击乐作品反而是少数和特例。另一方面,打击乐作品的创作往往对“硬功夫”的要求较低,更多地依靠灵感和“点子”,大量作品都难分伯仲,谁的作品能出名也更多地依靠宣传运作。因而郭文景能够成功地实现“逆反心理”,使自己成为为人所知的第一位“结束了(铙钹)几千年来只有两三种演奏法的局面”的人,可能多少也得益于他在音乐学院掌握较多的演出资源。其实特特扬说不定也有“逆反心理”,特特扬既不是要“一个人演奏N件打击乐器”,也不是要“一件打击乐器发出N种声音”,而是就要三件打击乐器发出三种声音,但他却能用这三种声音贯彻作曲家自己坚定的意志,营造出震撼人心、超凡脱俗的境界,这是希纳基斯、温德青、郭文景等绝大多数打击乐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愁空山——为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 Op.18a(1992)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有民乐与管弦乐两个版本,是迄今最受欢迎的竹笛协奏曲。其它优秀的原创笛子作品还比如马水龙的《梆笛协奏曲》、唐建平的《笛子协奏曲》、谭盾的《竹迹》、郭文景的《野草》、南维德等人的《走西口》、杨春林等人的《长恨绵绵》等。
  “愁空山”取自李白的长诗《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作曲家也用此句概括第一乐章。乐章开始就出手不凡,一个微弱、空灵的48拍长音顿时揭开“愁空山”的面纱,从缓板到慢板,尾部有带有下滑音的“单音动机”和弦乐极高音区的音色,不断营造出凄凉、迷朦的梦幻般的意境。第二乐章快板带有西南少数民族山区特色,高超的“双吐循环换气”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快速音流描绘出曾岭叠翠的山野在阳光下的斑斓色彩,辅以气壮山河的无调性乐句,一面是“地崩山摧壮士死”,一面是“但见悲鸟号古木”。第三乐章是沉重有力的小行板和柔板,作曲家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来概括。拉弦乐、弹拨乐、唢呐加上浓重的大鼓和音色醇厚的低音大笛渲染出诗中的悲剧气氛,此后转入叹息般的大笛独白,乐队逐渐加入推向高潮。不久再次以悠扬、哀婉的大笛为主,最后乐队戛然而止,大笛最后叹息三次,在一个不和谐的和弦上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此次演奏的戴亚用八孔笛演奏,已经感叹是最难的笛子协奏曲,而上海的唐俊乔还能用六孔笛演奏。
  日月山 Op.37(2002)
  这是一首采用欧洲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形式为中国民族器乐写的乐曲。
  郭文景认为中国传统文人音乐虽然有竹子一样清雅的品格,但也像宣纸一样轻和薄;虽有忘情山水的飘逸,但缺少大的悲悯心。他对此感到不满足,故尔在民族器乐创作中竭力在精神上、气质上挖掘和拓展悲剧性、戏剧性、交响性,因而形成了他沉厚浓重的民乐创作特征。
  复调一直是郭文景最喜爱的写作方式,《日月山》灵感来自日月山中远古的洞穴岩画,是作者第一次在民族器乐中集中采用复调写法。他选择的复调形式,可理解为对精神内涵寻找外化形式。全曲以一个固定的七音乐句为基础构成,有两点与中国民乐的一般特征不同,一是材料最大限度的浓缩,二是作者有意追求音响最大限度的低沉厚重,有意去掉中国传统的加花润色方式,用一种更质朴的演奏手法来获得厚重、原始的效果,这在《阿佤山》等其它作品中也有体现。
  人的问题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如果为康巴汉子写曲,那肯定要着力在他们性格里的侵略性、外形上的英气彪悍。用一个类比,有些画家一生画竹、画马,难道他们作品的主题真的在于竹子和马?归根溯源,文艺创作是为人而作。——郭文景
  “山”是一直贯穿在郭文景创作中的一条“意象线索”,构成身为四“川”人的郭文景音乐创作的核心。从《峡》到《川崖悬葬》到《蜀道难》到《愁空山》到《日月山》,他的独奏曲、室内乐、协奏曲、交响乐中,都能感受到苍茫的群山,兀立的险峰,峻峭的悬崖,当然,也包括穿行其间的大江急流。但,真正的主题,是人。
  //郭文景的《愁空山》、《日月山》这两座“山”一改以《喜相逢》、《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欢快、恬静的中国传统民乐风格,也不同于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孙文明的《流波曲》那种悲苦,而是为中国民乐注入了大气魄的悲剧感,同时不失灵感和美感,创作上有质的突破,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国民族乐器是西洋管弦乐器以外种类最多、乐曲最丰富的成建制乐器群,在管弦乐曲的创作越来越乏力的今天,中国民族乐器的创作是中国作曲家独有的巨大优势,还有很强的潜在生命力等待作曲家去钻研。郭文景不仅注重发掘乐器独特的技巧,同样也注重赋予乐器全新的音乐内涵,难能可贵。他自己说过:“‘别的乐器搞不了’并不能成为一首乐曲‘好’的理由和证明。一首糟糕的钢琴曲,一支长笛确实‘搞不了’,但它仍然是一首糟糕的钢琴曲,不会因为‘别的乐器搞不了’而变成一首‘好的器乐曲’。”“我完全赞同维护器乐曲的器乐性,但有没有器乐性,并不看是否别的乐器‘不能搞’。”

曲目


曲目
A
大型民乐合奏《滇西土风两首》Op.19(1993)
MELODIES OF WESTERN YUNNAN Suit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orchestra,Op.19(1993)
01 I 阿佤山 A-Wa Mountain
02 II 基诺舞 Jino Dance
03 打击乐三重奏《炫》——为六面锣而作Op.40(2003)
PARADE trio for six Beijing Opera gongs,Op.40(2003)
04 大型民乐合奏《日月山》Op.37(2002)
MOUNT RIYUE Rhapsody for Chinexe traditional orchestra,Op.37(2002)
B
三重奏《戏》——为三对铙钹而作Op.23(1996)
DRAMA trio for 3 pairs of cymbals and the vioces of playes,Op.23(1996)
01 第一乐章
02 第四乐章
03 第六乐章
《愁空山》民乐版——为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Op.18a(1992)
CHOU KONG SHAN Concerto for bamboo flut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orchestra,Op.18a
04 第一乐章 Lento-Adagio
05 第二乐章 Allegro
06 第三乐章 Andantino-Moder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