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

又名: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荒山之夜

表演者: Fritz Reiner/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1994-03-28

唱片数: 1

出版者: RCA

条形码: 0090266195824

专辑简介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74年为纪念去世的挚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Victor Hartman,1842-1873)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它全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19世纪俄国乐坛最为杰出的钢琴名作和19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
  维克托·哈特曼曾游学于法、意、德等国,有大量描绘风俗的画作,但却于1873年突然夭亡,穆索尔斯基对于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朋友深感悲痛。他在致哈特曼的另一好友斯塔索夫的信中曾感叹地写道:“啊,多么不幸!俄罗斯多灾多难的艺术啊!”
  在斯塔索夫的努力下,一八七四年一月在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了哈特曼遗作展,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建筑设计图、水彩画、素描、速写及其他美术作品共计四百余件,哈特曼所展示出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及他的艺术才华深深打动了穆索尔斯基,并唤醒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同年六月他创作了本曲,他在给斯塔索夫的信中说:“我正在为哈特曼的画作曲,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使我都无暇顾及记谱。”
  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独创性的钢琴组曲在作曲家生前几乎没有人在音乐会上演奏过,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在欧洲流传,直到穆索尔斯基去世五年后,经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推荐才得以出版乐谱,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各种管弦乐、管乐合奏和吉他独奏的改编曲也相继出现。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22年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从此这部作品广为流传。
  钢琴家叶夫根尼·基辛一九七一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位天才型人物。两岁时就已经在家中的旧钢琴上即兴弹奏,他父亲还为他这时的弹奏作了录音。他六岁进了音乐学校,随安娜帕芙洛娜学习,这位老师成了他终生唯一的一位钢琴老师,至今仍持续指导他。他七岁时就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十岁首度演奏莫札特第二十号协奏曲,十六岁正式到西方国家巡回演出,他更在一九八八年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合作,随后他又和阿巴多、祖宾梅塔等人合作,成为极受美国人喜爱的钢琴神童,九一年开始他也与小泽征尔、巴伦波因等人合作,他是当前唯一受邀到美国葛莱美颁奖典礼上现场弹奏的古典音乐家。
  基辛从一九八八年起开始进录音室录音,当时他录的就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随后他又录了海顿、普罗高菲夫和萧斯塔高维奇的钢琴协奏曲等等录音,都受到乐坛极高的评价。基辛在十二岁时就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奏者,登上莫斯科音乐院大厅,演奏了两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这是当着全世界前来参加当年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的参赛者和评审与观众面前的演出,他的低龄和惊人的技巧,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基辛也因此立刻成为世界乐坛的新星。其实基辛早已是俄国上下所熟知的神童,这场比赛只是让他因此扬名世界而已。
  俄罗斯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 他是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
  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七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
  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军界,立志专事音乐。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1869年根据普希金的著作自编脚本,完成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帝国歌剧院拒绝上演;1872年8月完成第二稿,终于在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1872年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住。后遇诗人库图佐夫,受其激励写有两组忧郁的声乐套曲《没有太阳》(1874)和《死之歌舞》(1875~1877)。1865年丧母同住一室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在1872年结婚离去,因而生活孤寂,潦倒嗜酒。身后遗下未完成歌剧稿《霍万希那》,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1866年4月1日生于意大利恩波利(Empoli)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是德籍钢琴家。少年时代是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度过的, 随她的母亲学习钢琴。1875年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随家庭迁至格拉茨(Graz), 并于1878-1881年在这里跟随W. A. Remy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
  1886年,他为摆脱父亲的音乐影响而来到音乐都市莱比锡。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诸如格里格、
  德利乌斯(Delius)、柴可夫斯基、辛丁(Sinding)和马勒等。 1888年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与西贝柳斯成为朋友。1890年、1891年先后在莫斯科和波士顿任教。不久移居纽约,筹办音乐会。1894年回到欧洲并定居于柏林,致力于创作。自1900年一直到1915年,他又转向钢琴演奏的事业,辗转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此外还时常在魏玛、维也纳、巴塞尔讲学,指挥乐团演奏,并进行音乐哲学的研究,和歌剧的创作。
  1913年,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剧院(Musical Lyceum of Bologna)总监。 1915年,一次大战爆发后前往纽
  约,这时他在意大利和德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于这年秋天在瑞士申请政治避难。在苏黎世的五年中,虽然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在艺术上却有很大的收获,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赫·布索尼版》,创作了歌剧《图兰朵》、《阿莱基诺》及大部分《浮士德博士》。他在苏黎世的寓所成为当时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
  在接受了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的那年,他离开瑞士前往英国,并于1920年回到柏林,接受普鲁士艺术学院作曲教授的职务。由于通货膨胀,他不得不再次开始筹办音乐会演出,但由于日益恶化的身体健康,使他终止了演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于柏林。
  布索尼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Jungen Klassizitat)的先驱。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里切尔卡列等古典
  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最好途径。在创作上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手法用现代的技术,形成新的拟古风格。他的后期创作手法在当时有很浓厚的超前意识,他在韦伯恩、巴托克、梅西安之前运用了近代作曲手法,这和他前期作品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影响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他在德国受音乐教育,大半生也在德国度过,所以风格常常游离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时强调意大利特色,有时又流露出德国气质,性格中呈现矛盾和复杂的状态。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1855年,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青年作曲家聚集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音乐团体。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乐派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在捷克》和《塔玛拉》及《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曲目


1.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2.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Gnomus
3.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4.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Il vecchio castello
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6.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uileries
7.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Bydlo
8. Picut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9.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Ballet of the Chicks in Their Shells
10.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Samuel Goldenburg and Schmuyle
11. Pictures At An Exhitibition: The Marketplace at Limoges
12.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Catacombae, sepulchrum romanum
13. Picturest At An Exhibition: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14.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he Hut on Fowl's Legs
1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he Great Gate at Kiev
16. Marche miniature (From Suite No. 1 In D Minor, Op. 43)
17. A Night On Bald Mountain
18. Prince Igor: Polovtsian March
19. Marche Slave
20. Colas Breugnon, Op. 24: Overture
21. Russian And Lucmilla: Over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