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Emanuel Feuermann - The Lost Japanese Recordings 1934 & 1936

Emanuel Feuermann - The Lost Japanese Recordings 1934 & 1936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Emanuel Feuermann - The Lost Japanese Recordings 1934 & 1936

又名: 遗失的富尔曼——1934、1936年的日本录音

表演者: Emanuel Feuermann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2001-01-01

唱片数: 1

出版者: Music & Arts

条形码: 0017685107528

专辑简介


我总认为,大提琴的创作与演奏过早地进入了现代,技术还来不及完善;经典曲目还累积得不够多,未达到小提琴的高度。但一个好的演奏家却可以弥补这两者的不足。当一个普通甚至平庸的曲目到了大师的手中,不仅可以为它增添光彩,有时甚至可以提升它的境界。当我们在聆听并沉醉于他的演奏时,你会忘记许多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而带来的纷扰的,尤其是一位被许多人遗忘或不熟悉的老派大师被重新发现或再度认识时,给你的惊喜会更多。而对于那些原来就不认识斯人的听众们则等于认识了一位新人,这是否也等于为原来已不算强大的大提琴阵营添了一员生力军呢?
  我爱大提琴,觉得它像男性的声音,就如小提琴像女性的声音一样。
  富尔曼,奥地利大提琴家,1902年生于波兰,1942年逝世于纽约。英年早逝,殊为可惜。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生命力,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啊。他的死因听起来真令人哭笑不得,乃因一次小得不能再小的痔疮手术后的感染而亡,真可谓天妒英才。命运就是这么说不清的东西,人生有时就是那么晦气。然而在短短的一生中,却有接近三十年的演艺生涯。他的学琴经历很有趣:作为启蒙老师的父亲通晓大、小提琴,原来想教他小提琴,但他硬要把小提琴竖着拉,父亲无奈只好转教他大提琴了(这是天意吗?)。他11岁即公开演奏了,12岁首演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于美国(乐队指挥是大名鼎鼎的魏因加特纳),1938年定居于那里。除独奏外,更与海菲兹、施纳贝尔、胡贝曼、鲁宾斯坦、普里姆罗斯等合作室内乐,一直到他死后,大提琴声部才换作皮亚蒂戈斯基。读者应该能从这份简历中读出了一个人的份量吧。
  他的录音制品稀少,以我所见也只是EMI“参考系列”所出贝多芬、舒伯特奏鸣曲一盘以及另一盘与海菲兹合作的勃拉姆斯二重协奏曲录音(RCA)。尤其后者为乐迷津津乐道,因为在与海菲兹合作录制同一曲目的另几位合作者中,无一可与海氏匹敌,唯有富尔曼之技巧、素养与气质可与海菲兹并肩论道,堪称一代名演。
  如此,更显本碟录音之珍贵 (Music & Arts),它是富尔曼于1934年至1936年间在日本的录音。除了布鲁赫的《科尔.尼德莱》和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外,全为耳熟能详、优美动听的小品,如门德尔松德《春之歌》,舒伯特的《小夜曲》,圣桑的《天鹅》,安东.鲁宾斯坦的《旋律》,巴赫的《圣母颂》及肖邦的“夜曲”大提琴改编版等。更为有价值的是碟中收录有几首难得听到的日本作曲家的小品。对于乐迷,这是一次听觉上的盛宴。
  富尔曼的演奏风格较为老派,音色集中,浓郁而富于人情味,运弓简洁有力,音色密度大。听惯了现代演绎风格的人对前辈演奏家偏快的演奏速度也许不太习惯。这倒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一代的人与事都较现在单纯,对乐曲的理解和演绎手法都比较中肯、简朴和直接。新一代人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更深的发掘,演出真髓、演出个性真是谈何容易?!所以演奏家们便在音色、分句尤其是速度上作文章。问题是这样做很容易变得造作和松散。反观前人,快而不躁,快而不赶,快得有内容,细节分毫不丢者比比皆是。富尔曼自然也不例外。听《天鹅》一段,众多版本皆慢而抒情,讲求情调和意境,而富氏的演奏速度极快,几乎是“说”出来的,并不强调歌唱性。乍听不习惯,多听几遍则觉得个性独特且很有音乐性。乐器演绎大致上分两种风格,一为“歌唱”,一为“叙说”。唱要唱得有内容,有戏剧性不容易,叙说、倾诉要做到有音乐性则更难,富氏即属后者。尽管本碟中并无大型作品,但这些亲切、自然的小品却更容易让我们熟悉他的演奏风格。而且对于一位大师,小品已不再是小品,它们包含了超乎常人的技巧、素养和感受力,更多了一份比常人更宽厚的情怀,而且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以小见大”的最佳例证。

曲目


Valse Sentimentale, Op. 5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