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Mariss Jansons: World Encores

Mariss Jansons: World Encores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Mariss Jansons: World Encores

表演者: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Mariss Jansons

流派: 古典

专辑类型: Import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2000-07-04

唱片数: 1

出版者: EMI Classics Imports

条形码: 0724355657626

专辑简介


提到《世界返场曲》,恐怕大家最先反应的是杨松斯在200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的一场演出。在那场音乐会中,杨松斯指挥了来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大量短小精悍的作品。能在一场音乐会中欣赏到风格如此之多的音乐作品,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其实,杨松斯很早就有了录制一张这样的CD的想法。早在担任奥斯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时候,他就指挥这个乐团录制了一张《世界返场曲》的CD,并由EMI在2000年出版发行。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CD。欣赏这张CD,宛如一次免费的环球旅行。杨松斯用音乐的形式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风情展现给大家。
  在这张CD中,杨松斯首先呈现给大家的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伦纳德·伯恩斯坦于1956年创作的音乐剧《坎迪达》(又译作《老实人》)序曲。这部音乐剧是由莉莲·赫尔曼根据伏尔泰的同名剧作编撰的脚本。在序曲中,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和天真欢喜的情感。从美国一直向西作环球旅行,跨越太平洋,就来到了韩国。第二首作品是韩国作曲家金柳钟创作的《悲歌》。金柳钟是韩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3600多首歌曲,与维也纳的“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遥遥相对,金柳钟被称作韩国的“舒伯特”。金柳钟的《悲歌》运用了大量韩国民族音乐的元素,相信对今天饱览韩剧的人们来讲,这种元素不会陌生。上面这两首作品同样都出现在了2002年的森林音乐会中。但在后来发行的很多DVD版本中又被删去。在这张CD中,大家终于可以一饱耳福。
  从韩国出发,跨越广袤的欧亚大陆,我们就来到了毗邻北极圈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雨果·阿尔芬是来自瑞典的作曲家。第三首作品是选自阿尔芬的舞剧《山中之王》的《牧羊人之舞》。阿尔芬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发挥了瑞典民族音乐特点。旅途的下一站是俄罗斯。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而他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则是他最著名的芭蕾舞剧。虽然《胡桃夹子》里的《花之圆舞曲》是世界上最闻名遐迩的作品,但杨松斯似乎更偏爱这里的《大双人舞》。与《花之圆舞曲》比起来,《大双人舞》不乏华丽、优美的旋律,更多了几分抒情和柔美。因而这部作品似乎也更能代表柴可夫斯基的作曲特点。离开了俄罗斯,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民族乐派十分繁荣的地区:捷克。捷克是民族乐派中的又一个重地。大家熟悉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人都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而且与俄罗斯民族相似的是,捷克民族依然有着浓厚的斯拉夫文化底蕴。比如说接下来的这首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第15号》。与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相呼应,在捷克的德沃夏克受到勃拉姆斯的启发,创作出了这套《斯拉夫舞曲集》。而第15号舞曲又是这套舞曲集中节奏欢快,民族特点十分浓郁的一首。杨松斯是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接受的音乐教育,因此在诠释斯拉夫舞曲时,恐怕就更别有心得吧。
  从捷克出发,再向北前进,我们就来到了芬兰。提到芬兰作曲家,就不得不提及耶安·西贝柳斯。他的《芬兰颂》、第二交响曲等作品鼓舞了芬兰人民的民族独立战争,因而也被当做是芬兰人民的精神支柱。而在这张CD中,杨松斯选择了西贝柳斯创作的一首短小的圆舞曲:《悲伤圆舞曲》。《悲伤圆舞曲》描写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场景:当一个病重的妇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时,耳畔突然响起了优美的圆舞曲。弥留中的妇人突然回光返照般地站起身来,随着这段圆舞曲翩翩起舞,仿佛置身于一场华丽的舞会。正当舞会进行到高潮时,突然从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舞会随之戛然而止。妇人循声望去,赫然发现死神正站在门外。这首《悲伤圆舞曲》深得众多指挥家的喜爱。尽管它本身就带有浓重的负面、消极和悲伤的气氛,但依然经常在节日音乐会上被演出。这也是这首圆舞曲所描绘的场景的魅力所在。
  从芬兰出发,一路向西,跨越北海,我们就来到了英国。爱德华·埃尔加是英国传统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至今让世界上的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这张CD里,杨松斯选择了更加生僻的作品:选自《少年的魔杖》第二组曲中的《野熊》。埃尔加是一个十分早慧的作曲家。他的早慧就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少年的魔杖组曲》是埃尔加12岁时为一家家庭戏剧所作的音乐。其中的《野熊》节奏欢快,旋律活泼幽默,颇具“野蜂飞舞”的特点,好似野熊在偷蜜时被野蜂察觉并追赶的情景,十分有趣。离开英国,再跨越北海,回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我们就来到了挪威。挪威风景绮丽的山水给了格里格丰富的创作灵感。而挪威的奥斯陆是杨松斯的“第二故乡”,也是杨松斯走向国际舞台的地方。因此,当论及挪威的作品时,杨松斯选择了这首深情款款的《清晨》。《清晨》选自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培尔·金特》。《培尔·金特》是挪威作家易卜生根据挪威民间故事于1867年创作的一部戏剧,有挪威的《浮士德》之称。而格里格创作的《培尔·金特》组曲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除了这首《清晨》,还有《魔王宫中》、《索尔维格之歌》等作品都十分著名。《清晨》的旋律优美含蓄,是《培尔·金特》第四幕的前奏曲。
  离开了挪威,我们又回到了欧洲大陆。法国诞生了众多的作曲家。而提到法国的乔治·比才,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歌剧《卡门》。而杨松斯则更青睐于比才的《阿来城姑娘》组曲中的《法兰多拉舞曲》。而且,这首舞曲也被杨松斯深深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得再没有其他版本能如杨松斯的版本那样的鲜明。《阿来城姑娘》是比才的戏剧配乐,剧本为都德所作。然而戏剧的演出并未获得成功,但《阿来城姑娘》组曲却成了经典曲目。这首《法兰多拉舞曲》选自《阿来城姑娘》的第二组曲。比才在这首舞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卡农、复调等对位复杂的作曲技法。杨松斯在处理这部作品时,运用了丰富的对比、加速等手法,使得这首欢快的作品更具趣味。
  离开了法国,我们来到了古典音乐的中心:德国。德国的古典音乐历史悠久,颇具渊源。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和作品。而在这张CD里,杨松斯选择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那首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代表德国的曲目,同时向巴赫,以及古典音乐致敬。在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带给我们的片刻宁静之后,我们辗转匈牙利,来品味匈牙利的民族风情。提到匈牙利,就不得不提到匈牙利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匈牙利民族的历史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而正是这种渊源,将中国的很多古典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欧洲。比方说即将出场的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科达伊·佐尔坦创作的《哈利·亚诺斯》的第五乐章间奏曲,就用到了匈牙利传统乐器:辛巴龙琴。而所谓辛巴龙琴,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扬琴。提起辛巴龙琴与匈牙利传统音乐,就不得不提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匈牙利舞曲、匈牙利狂想曲和查而达什舞曲。我们经常会看到带有辛巴龙琴伴奏的这几种舞曲,想必其中的辛巴龙琴也给了大家极深的印象。《哈利·亚诺斯》跟巴托克的《蓝胡子城堡》一样,是匈牙利歌剧的杰作。
  在离开欧洲大陆之前,我们先在亚平宁半岛小憩一下,聆听一段优美的旋律。皮埃特罗·马斯卡尼的独幕剧《乡村骑士》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它的间奏曲。马斯卡尼于1889年参加一个出版商举办的独幕歌剧应征比赛,他的《乡村骑士》一举夺魁。马斯卡尼也在这部歌剧首演后一举成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马斯卡尼后期的作品再也没能超越这部独幕歌剧,因而,这首间奏曲也就成了最能代表马斯卡尼的作品。
  跨越大西洋,我们来到了位于南美洲的巴西。维拉-罗伯斯是巴西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一组《巴西风格的巴赫》。其中的托卡塔选自《巴西风格的巴赫》的第二套。维拉·罗伯斯是巴西作曲家,早先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与时任法国大使馆秘书的米约结为挚友。后受斯特拉文斯基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影响,在作曲上追求新古典主义。他的代表作《巴西风格的巴赫》是一组将巴西民族色彩赋予巴洛克风格音乐的作品。共九套。其中的第二套是为乐队而作。这首托卡塔又叫《乡间的小火车》,其中用上了沙罐等民间乐器,十分富有巴西民族特色。
  离开了巴西,我们再次跨越太平洋,来到日本,品味西方的古典音乐在日本文化熏陶下呈现出的别样风采。外山雄三是日本的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与日本的NHK交响乐团长期合作。此外,他创作了很多具有日本风格的音乐作品。这首《幽玄组曲》就是其中之一。“幽玄”,与“风雅”、“物哀”是日本文化的三大代表。“幽玄”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不能被语言描述的、玄之又玄的文化。同生死轮回一样,是日本的佛教文化的产物。在接下来的两首作品中,我们先后听到了两首选自《幽玄组曲》的音乐,它们分别是《天人之舞》和《男人之舞》。在2002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中,这两首作品的惊艳亮相就带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在这张CD中的录音音质更加清晰。而且与森林音乐会的版本略有不同的是,这张CD中的版本用到了真正的日本传统乐器:和太鼓。和太鼓的使用使得作品的风格更加纯正。这两首作品风格迥异,但演奏起来一气呵成,将日本文化的含蓄与雄壮一并呈现给了大家。
  离开日本,我们又回到欧洲大陆,来到了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以一首欢快的《顿弓-霍拉舞曲》来欢迎大家。格里高拉斯·迪尼库17岁写下的这首小品几乎是他唯一部被人们记住的作品。曲名的原意是“顿弓的霍拉舞曲”,大约作于1906年。作品一问世就备受人们的欢迎,并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海菲茨改编,施米德配器成管弦乐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离开罗马尼亚,我们来到了西班牙。在西班牙这片热情的土地上也诞生了大量的古典音乐作品。而且西班牙风格的音乐也极大的刺激了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以至于连比才、夏布里埃这样的法国作曲家都创作过西班牙风格的作品。而在这张CD中,杨松斯给大家带来的是鲁佩托·夏彼·伊·洛伦特创作的有着典型西班牙风格的《捣乱者序曲》。《捣乱者》这部轻歌剧在首演后受到了圣-桑的极大赞赏,从而使这部作品广为人知。
  离开西班牙,我们再次来到古典音乐的又一中心:奥地利。如果说,德国的古典音乐有着严肃、刻板、深沉的特点,那么奥地利的古典音乐更多的则是优雅、华丽和轻盈。这个特点被杨松斯选择的《电闪雷鸣波尔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波尔卡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波尔卡之一,创作于1868年初的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题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施特劳斯运用定音鼓和大鼓的震音奏法来模仿雷声,用镲代表闪电,生动形象的模仿了大自然中风雨交加的场景,给了观众们极深的印象。在1994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中,杨松斯就演出了这部作品。跟那次的版本相似,在这张录音中,杨松斯同样加入了乐鞭,使得由暴风雨带来的混乱中又添加了些许别样的趣味。
  欣赏完来自奥地利宫廷的华丽的舞曲,接下来迎接我们的是另一首风格迥异的舞曲。来自丹麦的作曲家尼尔斯·威尔海姆·加德为我们带来了那首著名的探戈舞曲:《嫉妒的探戈》。这是一首醋意浓浓的探戈舞曲。首先,在小提琴独奏的长长的引子里,乐队几次强硬粗暴的闯入,在开篇便将女人小家碧玉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而由乐队奏出的酸溜溜的主题,又恰似一幅醋海翻波,欲罢不能的心理素描。可以说,这部作品有趣而又形象的将“嫉妒”这种心理活动描绘的淋漓尽致,不失为同类作品中的精品。
  最后,作为这次旅行的终点,杨松斯将大家带到了希腊。希腊作曲家米基斯·提奥多拉基斯创作的《佐尔巴》在希腊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尤其是这首终曲最为著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曲子里,用到了布祖基琴,也就是希腊的曼陀林。琴声悠扬悦耳,十分动听。在这首终曲里,我们结束了杨松斯带来的免费的环游世界之旅。这张《世界返场曲》让我们通过音乐的形式领略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风采,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曲目


Finale (Zorba's Ste-Ballet)
关键词:Mariss Jansons World Enc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