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Everyone's in Everyone

Everyone's in Everyone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Everyone's in Everyone

表演者: Patrick Park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07-08-21

唱片数: 1

出版者: Appeal Records

条形码: 0689076487474

专辑简介


这是个浮躁的年代,这是个焦躁的年代,这是个烦躁的年代,唱片公司都拼了命地榨取仅存的日渐萎缩的唱片利润,越来越多的艺人们削尖了脑袋一年发两张,两年发三张,三年死光光。到处都是光怪陆离的音乐幻象,认真的、安静的、沉淀的歌者不断地离开原本朴实的阵营,但也有坚持者,犹如Patrick Park。
  在来自科罗拉多的Patrick Park身上发生了太多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孩提时,他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样沉迷于Metallica的金属乐中,要不是他受他那做诗人的母亲和热爱民谣,布鲁斯乐父亲的感染,估计他现在正甩着长发,弹着重型吉他Riff呢。看似儒雅安静的Patrick甚至还是个空手道黑带,当年为了攒钱学习吉他技艺,还曾在洛杉矶做过一段时间的空手道教练;他会一边敬仰着The Pixies那参差不齐咆哮着的吉他,又会一边潜心钻研Blues乐大师John Lee Hooker的弹奏技巧。Patrick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阴阳调和的完美太极圈。如果说四年前的《Loneliness Knows My Name》曲与曲之间还有些许斑驳的参差感的话,那么四年后的《Everyone's in Everyone》显然从心境到品质到内涵都提升了很大一块。
  Patrick Park带给我的是一种刚过而立之年的成熟感,新作中多了许多对于生活的感悟,而不是仅仅沦陷在爱情漩涡之中。Patrick的声音一如四年前般动人且又饱含热情,从一开始的“Life Is a Song”和“Time for Moving on”开始便把我拉入了他的世界中,他似乎如智者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哲理:时光流失,剩下了什么,我们印象中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歌,是梦,是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风景。他的歌中从不缺乏真诚,因为你一旦听到他流露的嗓音你就会觉得这就是真诚,原来“Here We Are”里的声音也可以让人如此感同身受,当然还有此曲中他那70年代乡村乐般轻巧快乐的吉他伴奏;当然他也愿意分享他心中爱情的滋味,无论是喜是悲,是晴是雨,似乎每个男人都想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说一句:“Stay With Me Tomorrow”;其实客观地讲Patrick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宽心的、如沐春风的,但有些时候配器的出现就会平添出一种忧愁和灰暗,就好似“Arrive Like a Whisper”开始处涌动的虚幻震撼的键盘声;整张作品的格调是一种递进式的走向,先苦,后甜,其中苦乐参半的,Patrick Park告别了四年前有些花俏的布鲁斯吉他弹奏方式,转而演变成更加清晰简单的民谣曲调,但显然布鲁斯的痕迹是很难随时间的痕迹磨灭的,即使声音变了,吉他换了,名称也改成了“Pawn Song”;如果说Josh Ritter的民谣是跳跃的外向的,那么Patrick的民谣则是沉静的内敛的,但是却绝非自怨自艾的,绝非用降低音量来证明音乐的平寂,这就会让他的有些作品看上去如同披上了件神秘的薄纱。全篇11首歌似乎毫无联系,独立成章,但我能确定的是从“One Body Breaks”一曲开始,曲风明显欢快愉悦了许多,终于有了些许春风的味道,记得四年前的《Loneliness Knows My Name》中,Patrick用了很多不同的乐器,特别是口琴更是带给我深刻的印象,但是新作中他似乎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吉他演奏之中,但是却没让我觉得有一丝单调之感,相反的是陶醉于他各种吉他弹奏技法之中。
  如果用四年的时间等待一张专辑,似乎实在是太久了,但Patrick Park似乎并没有让等待的人失望,这个处事低调的男人,这个在Youtube上甚至找不到他的一首象样的MV的男人,实在是让我无语附加,可能这个时代就是有这样的歌者,他可能不是什么音乐的高产者,他可能在音乐之外还玩玩空手道,他甚至不在乎唱片卖得好不好,不过他起码不会低产且劣质,因为往往事物的产生是伴随着矛盾的,那么你会选择高产低质还是低产优质,当然我们更喜欢的是高产优质的,但似乎唱片工业下并没有如此多的高产优质的歌者,那么最后你会选择哪个呢?
关键词:Everyone s in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