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音乐专辑 > Mahler: Symphony No. 5 /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Mahler: Symphony No. 5 /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_音乐专辑


请输入要查询的音乐专辑:

可以输入音乐专辑名称或者关键词

Mahler: Symphony No. 5 /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又名: 卡拉扬:马勒第五交响曲

表演者: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流派: 古典

专辑类型: CD

介质: Audio CD

发行时间: 1996-08-13

唱片数: 1

出版者: Decca International

条形码: 0028944745023

专辑简介


马勒在总谱上所罗列的表情符号时常会令演释者不知所云。比如他的《第二交响曲》,几乎每过五小节就出现一个提示,似乎是作为指挥家的马勒专为未来的演释者所设置的某种悬念。那里,隐含着他对未来音响空间的丰富想象。又如,面对pp和ff或渐强(crescendo)等表情符号,如果被埋在老贝和瓦格纳的乐谱里,演释者就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驾轻就熟。前者可依据古典的演释法则对之,后者则可凭个人的造化加以再创造。然而,遇马勒就不行。演释者如那样做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几乎无从着手。对此,已入一流的大师英巴尔不无感叹道,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确乎,演释马勒就止时间与才能的相并之果。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万下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他将巴赫艰深的复调思维融在各种音色的组合之中,结果,书面上成了,排练却遭到了同仁的批评。人们抱怨他写得过于繁复,连外声部都快被吞没了。而马勒生前又最在乎别人说他外中部的不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大多要求外声部结构轮廓要格外清晰。马勒自己也说:“一些个别音太难演奏……连那些经过句都给跑了。”后来,马勒听取了大伙意见,重新来了一稿。才有了今天《第五交响曲》(据阿尔玛说,马勒后来对《第五交响曲》的配器还是不满)。
  说起《第五交响曲》,人们不由地想到了他对终乐章的偏爱。那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他人生的缩影和对生活的感受,而且还因他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展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甚至到《第九交响曲》,均为如此。这回,为了《第五交响曲》的终乐章,马勒特意将第四乐章紧缩成了具有间奏风味的“小柔板”作为铺垫,其结果就令这多情的《小柔板》名震天下。
  那是因为每当聆听《小柔板》,就令人想到了她与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神缘。意大利名导威斯康蒂慧眼识金,懂音乐,听马勒。为拓展托马斯?曼原作的意境,将马勒的这个《小柔板》切入了银幕。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结果,就让人从此知道了马勒。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这既可说是马勒复兴运动借助影视媒体发展成功的某种点缀,也意味着好音乐必因与好影视的联姻而令世纪末之人逐渐远离日益物化了的烦躁,“躲”进音乐里去玩味人生。有趣的是有关此曲的追问至今仍为纷扬。
  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就是威斯康蒂究竟为何要用马勒之乐作配乐呢?与影片相吻的浪漫时代悲乐何止马勒?!比如老柴的《悲怆》等。于是,世界影坛和乐坛的“马勒迷”们就此展开了和睦的争议。是因威斯康蒂导演的故事影射了马勒的爱情生活,还是威导没了别的选择,只是就属她了的那种?!孰是孰非,难以评说。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想必威导对马勒颇有心得。影片中导演似淡即浓地让主人翁作家与英俊少男在充满瘟疫的威尼斯城相遇所引出的恻隐和凄楚,似高贵清纯而又似荒诞悲戚,确乎构成了电影配乐的难度。这则缠绵,除了马勒之乐能够胜任外,还会有别的选择吗?!何况原小说作者与马勒还是朋友。可见,威斯康蒂是聪明而富远见的。他当然知道“小柔板”是为了爱情;为了爱妻阿尔玛的负疚之情,更是为了预示某种成份的殉情。马勒的大男子气概,一直令阿尔玛无所适从。阿尔玛有很好的作曲人赋,又是与马勒齐过名的策姆林斯基的学生,并肩过成功的艺术歌曲,而马勒却禁止阿尔玛作曲。阿尔玛含泪顺从。这种心灵隐患令她终身难忘。她甘愿为马勒这具崇高的精神话体作出牺牲。《第五》还是由阿尔玛抄写定稿的。可以想象,马勒的创作灵感若离开了阿尔玛的鼎力相助,还会有今天的‘“巨人”马勒吗?!对此,马勒生前是深有感悟的。在他们的通信交往中,马勒曾无数次地向阿尔玛呼唤过爱和内疚之情。结果,除了“小柔板”,还有《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尤其是《第十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马勒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至于那些大指挥们,每俟品到此处,就分不清自己和马勒了。才有了有关“小柔板”的风格之别,有了速度等方面的角逐。有人曾评说大师们远离了马勒原速。他们怎么看?卡拉扬、伯恩斯坦、库贝利克、巴比罗里、腾斯泰德等都似乎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是情有可原的。马勒有常在排练中即兴改变配器之习。马勒也曾说:“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图,如果乐队的空间和质量要求指挥家在我的总谱上做一些改动,那他是正确的。”大师们所争的无非就是自身修养和对马勒风格的感悟,仿佛就在这个“小柔板“里融着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所以,似乎一个比一个缠绵和悠长。竖琴潜在的简约风格和弦乐的如泣如诉般的吟颂,令人不由地想到了人生的无常。
  19O2年,马勒完成此作。五个乐章。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乐曲由马勒从小偏爱的小号开始,在大鼓的逐渐弱奏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升C音上的拨奏声中结束。注意,马勒特意标明为P一 PP—PPP,为第二乐章的激情精心铺垫。
  第二乐章又作第一乐章的持续和扩展。所以,那个大鼓的弱奏自然成了某种点缀,此乐章为自由奏鸣曲式。音响粗旷、尖锐、凝重,甚至个别段落还出现了九度音程。马勒要求长笛柔而飘逸,像天边回声;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要奏得古怪而粗野、滑稽;圆号作大块面地吼叫。在此,音响的“剪接”象征着生存的苦难和不幸。其中,高潮即临的铜管齐鸣下的D大调圣咏,极富动力。
  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
  第四乐章,小柔板。仅由竖琴和弦乐演奏,采用了他为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而谱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在降G大调的中部,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可视此为终乐章的序奏。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马勒十分注重配器上的结构和色彩。这种章法直接影响了《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乃至《大地之歌》。法国号、低音号、双簧管和单簧管相互对答,由法国号将主题展开,在圣咏般的高潮中结束此曲。
  法国文学大家罗曼?罗兰听了马勒《第五交响曲》后,声称是‘“严谨和松散的一个混合物”。对此,深喑马勒风格的伯恩斯坦却认为“马勒用音色喻示了20世纪的精神危机”。有心的听者只要认真聆听,便会觉得伯恩斯坦的结构色彩、句法和呼吸,以及对马勒独有的“剪接”音块和音色的把握均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在用音色作着内心对天穹的表白。
  马泽尔虽与伯恩斯坦在理性上积分不相上下,但效果上却不如伯氏浑然。
  卡拉扬的马勒“第五”毋如他的《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卡氏似乎对马勒的“剪接”言语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太本色,就凸现了结构、在色彩上却略有些平了。
  西诺波里堪称独辟跟径,他通过演释和录制马勒“第五”而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尽管人们对他在演出中的表现甚有微词、觉他水平很是波动,但也极为赞赏他首次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演释马勒。在他看来,马勒就是一个敏感而富幻想的大家。马勒通过音乐创作去寻觅不幸生活产生之原由。因此,他在演释上突出了幻想和色彩。如在终乐章之前的引子,他把法国号、低音黑管和双簧管所奏的过门音色处理得似悠闲而富冥想意昧。在终止的最后那瞬的小提琴所奏的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他处理得一波三折、突出了终止的厚度和气派。
  英巴尔自从录制了马勒以来,人们就对这位具有学术水平的马勒专家抱有期望。他的演释走向与阿巴多如此相近。然而,由于他采用了单点录音方法,又在德国古歌剧院大厅录制,所以,展现马勒生前那种对音响空间的远大理想可谓得天独厚。同样像阿巴多那么注重音色的光彩,但他的管弦音色却极具颗粒性,又有适度之美。甚至就连提琴的换弓,铜管部的呼吸以及器乐的方位感都能听到。尽管,他的音量总不太大,但就音色来看,他比伯恩斯坦、阿巴多等更为精细和清晰。他的唯一不足或许就是在驾驭激情上还略欠火候。股斯泰德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荣登榜首,那是因为他对音乐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事物的敏锐。这令他在诠释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深度上堪与伯恩斯坦相匹,在人文上具有相当的高度。所憾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音响在处理上略有些含混,尽管如此,他对《小柔板》以及许多旋律悠长片断的处理,令人极为心动。
  索尔蒂、海汀克和康德拉欣,均属结构力浑厚的那种,敢于表现,大刀阔斧,令人难忘。小泽的版本音色很好,透明、清新,还有回音感。但在把握马勒结构和色彩上略显不足。祖宾?梅塔也出了《第五交响曲》版本,但评价毋如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老到的巴比罗里一如既往、一身贵气、色彩上虽不及伯恩斯坦、英巴尔那么富有新意,但他驾驭结构和激情的能力丝毫不逊卡拉扬。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他与卡拉扬、切利比达凯一起角逐柏林爱乐帅印的情景,确乎实力非凡。在巴比罗利的经典演绎中,小柔板乐章更具悲天悯人的感情J而麦克拉斯的这版使用了少许有争议的诠释方法和华丽的现代音响,使其成为绝佳的首选之作。巴比罗利的1969年版无论如何也应算作最伟大的演绎之一,是曾制成唱片的作品中最热烈动人的一张。音乐宽广繁华但感情强烈:尤其小柔板非常动人。这张唱片录制于沃特福德市政厅,重新制作得极为成功。堪称经典一版。
  目前,世界上的不少乐团,常把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为训练和提高乐团素质的手段之一。那是因为演释马勒既可把握古典浪漫风格,又为演释现代之乐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曲目


Symphonie Nr. 5: Part III: Rondo-Finale. Allegro - Allegro giocoso. Frisch